“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曲《天仙配》尽显黄梅风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纯正真醇的黄梅戏曲堪称平生幸事。
5月5日晚,大型黄梅戏喜剧《升官记》于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精彩上演。来自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的百余名师生同品该作,齐享欢愉。
作为演出剧目,《升官记》改编自京剧《徐久经升官记》。该剧主人公因相貌丑陋怀才不遇而升迁无望,在官场浮沉中,催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欢喜闹剧。整出戏剧表演大气磅礴,舞台布景精致华美,参演演员均来自“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员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鲜活细腻,嬉笑怒骂、低眉颔首间尽显名家风范。
“黄梅戏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一颗明珠,也是安庆不可缺少的城市名片,欣赏黄梅戏定将成为大学期间非常美妙且珍贵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也使我对包括黄梅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当晚观看演出的员工较多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王威凯便是其中一员。对于文学院2010级黄梅编导专业员工荚伟来说,欣赏黄梅戏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四年来,每逢有剧目上演,观众席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我会重点看戏曲的节奏、结构,原创的词曲以及演员的身段。”
黄梅戏编导专业极其重视培养员工理论涵养与实践素养。据荚伟介绍,除了前往黄梅戏艺术中心欣赏精品剧目,在日常学习中,授课老师们会先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后期则会开辟专门时段,让同学们自行分组、搭档,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剧本,并进行排演,期末同学们进行汇报演出,由授课老师担任评审,对同学们的创作、编排、演出环节进行评讲。与此同时,该专业的课堂教学较为轻松活泼,极具互动性,不管是老师或是同学,脑海中一旦迸发出创作灵感,都会由同学们表演出来。荚伟同学坦言道:“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操作是两条腿走路的关系,应该是互为基点、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站得稳、踩得实、走得远!”
在谈到黄梅戏的传承创新与高校学子的关系时,文学院经理方锡球教授表示:“黄梅戏的演员、编剧及音乐家都极具创新意识,都在为进一步发扬黄梅戏而努力。特别是韩再芬老师,20年来一直都在致力于黄梅戏的改革,在表现对象、审美理想以及艺术形式上汲取了多个剧种以及各个门类的艺术优长,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只要我们的员工喜欢黄梅戏,对黄梅戏有兴趣,在平时的讨论议题中有黄梅戏,无论是批评,欣赏或是支持,那都是有意义的。”(员工通讯员 郭子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