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枞阳县文联主席钱叶全先生应邀来校作了一场题为“枞阳为什么设方苞文学奖和朱光潜艺术奖”的学术讲座。文学院全体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钱叶全先生指出枞阳是桐城派的发祥地。“桐城派”三祖都是枞阳人。方苞祖籍义津方皋庄;刘大櫆,汤沟陈洲人;姚鼐祖籍今义津镇姚王集。
钱叶全先生谈到明朝之际,枞阳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出现了民间文化部落,区域文明随之逐渐形成,各种文化悄然兴起,文风日盛。明末清初,浮山人方以智的《文章薪火》和石矶人钱澄之的《田间文集》中提出的文学理论,以经学之文导启学派,拯救古文之衰,树立了桐城派文章的楷模,世称方、钱二人为桐城派鼻祖。枞阳人方苞师事钱澄之,首倡“义法”之说,开创“桐城派”文学主张,奠定了文派的理论基础。继之而起的是汤沟陈洲人刘大櫆,他的“音节神气”之说是对方苞“义法”说的继承和发展,在散文的艺术美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成为桐城派的中坚和桥梁。钱桥麻溪人姚鼐,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作家,他综合方、刘文学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统一的主张,强调“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观点,倡导“阳刚”、“阴柔”之说,肯定了散文风格的多样性。至此,桐城派古文创作理论已臻于完备,强有力的作家集团得以形成,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向全国展开,文章风气遍及神州,出现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赢得了“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美誉。
钱叶全先生指出设立方苞文学奖和朱光潜艺术奖对弘扬枞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极具感染力的讲座,开阔了文学院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给在座的师生以思想的启迪。 (文学院 李泽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