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李波博士在文源楼406教室为09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讲解了明代桐城理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李博士首先介绍了理学的产生。理学是以儒学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桐城学者受明代理学思潮的影响,大都终身恪守宋明理学,形成了理学兴乡的局面。他们以儒为业,崇尚气节,深究性命之学,不尚空谈,崇实黜虚,内外兼修。
李波博士重点介绍的是桐城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始于方学渐。方学渐是桐城理学的创始人物,在桐城学术史上具有开风气之行的作用,他认为“心外无性,心外无天,倡导“性至善”说,崇尚实学,认为人性不管怎样变化,总有充实的内容。二、兴于方大镇、吴应宾、王宣等。这一阶段桐城理学开始兼收并蓄,三教会通,为桐城理学的辉煌打下了基础,方大镇强调从体用关系上来理解“性至善”,融合了诸家理论。吴应宾精通佛学,援佛如儒,力主佛释道三教合一。王宣的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格物致知,所著《物理所》是桐城自然科学的奠基之作。三、成熟于方孔炤、方以智,形成了桐城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方孔炤提出无我备物之说,发展了实学精神。方以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人和伟大的科学家,对中国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兼容并包,批判地吸收了众家之说,建立了一套融合各家之长的理学体系,继承了家传的心学,大大发展了质测之学,大力发展了易学。四、收结于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三人治学各有所长,与其父方以智学术风格一脉相承,对明代桐城理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收结。中德用力于治史,中通精通算术,中履继承其父博物的一面,对经学、天文、地理、制度都有所涉猎。
李波博士认为桐城理学的成就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他对桐城理学的系统介绍也展示了桐城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同学们对桐城理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